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著作集 | 李幼蒸编选翻译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哲学的面貌。《胡塞尔全集》出版已逾40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旅美学人李幼蒸编选翻译了8卷本《胡塞尔著作集》。这些著作较系统地展现胡塞尔理论中特别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问题有关的思想方式和分析方法。
胡塞尔(1859-1938)
德国犹太裔哲学家
二十世纪欧陆影响卓著的
哲学思潮“现象学”的奠基人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曾先后任教于哈雷、哥廷根、弗莱堡大学。《全集》出版已逾40卷。胡塞尔现象学以数学和逻辑学的理性主义为模型,强调在心理、精神、文化、思想领域内的思维严格理性化实践,以期为主体性范畴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故可被视为“西方心学”传统内的第一宗师。
胡塞尔著作集
*第1卷 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
——逻辑理性批评研究
*第2卷 纯粹现象学通论
一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1卷
*第3卷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2卷
*第4卷 现象学和科学基础
一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3卷
*第5卷 现象学心理学
*第6卷 经验与判断
*第7卷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第8卷 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即将出版)
李幼蒸,1936年生,旅美学人,国际符号学学会副会长(2004-2014),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符号学、解释学、仁学伦理学。著有《结构与意义》、《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理论符号学导论》等十余部专著,另有《野性的思维》、《哲学和自然之镜》、《小说的准备》等十余部译著。
“
广义的“逻辑心理学”及“心理逻辑学”,实乃未来新人文科学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而在此领域,至今尚无任何西方哲学家或理论家的重要性能够与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理论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翻译计划的意义也就远不只是向中文地区读者再行提供一套哲学翻译资料了。
”中国新时期三十多年来,胡塞尔学从初始绍介到今日发展到初具规模,其学术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人文科学理论未来发展的意义,在此已毋庸赘叙。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鼓励和支持下,在与出版社多年愉快合作、相互信任的背景下,译者欣然决定在个人余留时间及完成计划日益紧迫的迟暮之年,承担此“胡塞尔著作集”的编选和翻译的任务。“胡塞尔著作集”8卷包括:
卷1《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
卷2《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
卷3《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二卷〕
卷4《现象学和科学基础》〔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三卷〕
卷5《现象学心理学》
卷6《经验与判断》
卷7《第五、第六逻辑研究》
卷8《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
第一批四部著作,收入了《观念1》、《观念2》、《观念3》以及《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其后的四部著作,也将逐年陆续推出。虽然著作集的部数是有限的,希望仍可较系统地展现胡塞尔理论中特别与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问题有关的思想方式和分析方法。在译者看来,广义的“逻辑心理学”及“心理逻辑学”,实乃未来新人文科学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而在此领域,至今尚无任何西方哲学家或理论家的重要性能够与胡塞尔本人的现象学理论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翻译计划的意义也就远不只是向中文地区读者再行提供一套哲学翻译资料了。
胡塞尔
实际上,20世纪初胡塞尔哲学的出现,已可明确代表着康德、黑格尔古典哲学时代的结束。而胡塞尔与黑格尔的彻底切割,也与海德格尔和萨特与黑格尔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世纪性的认识论对比,也即是指现代西方哲学在理性和非理性方向上持续至今的对立。在某种限定的意义上,我们不妨提出一种更具深广度的理论思维大方向上的对比背景:康德胡塞尔理性主义路线vs黑格尔海德格尔非理性主义路线。而在理性派康德和胡塞尔之间的对比,则标志着在理性思维方式上古典形态(重“实体”)和现代形态(重“关系”)之间的分离。现代思维方式和古典思维方式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还表现在:哲学思维的对象不在于人类精神的“关切”本身,而在于如何在“主题化”的方法论程序中有效地纳入所关切的对象。也就是,思维的效能将主要由“主题化方式”的程序之有效性来加以判断。胡塞尔之所以认为“人生观哲学”的主题已无须纳入自己的哲学视野,正是切实地直觉到了“人生观关切”本身尚未能有效地被纳入可供有意义地分析的主题化程序之内。胡塞尔对“基础问题”比对“价值性问题”更为关注一事,也反映着人类理性能力尚未达到有效处理此“含混论域”的程度,因此胡塞尔的主题系列选择本身,就体现着哲学“现代化”的阶段性思维之方向和风格。遗憾的是,比胡塞尔年轻一代的后继者们,却大多欠缺此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感觉”,结果竟然纷纷不解其“理路”何在,甚至因此而转向了相反的、本质上属于“人生观式的”思想方向。而“人生观问题本身”虽然直接代表着人生之关切,却并非相当于“处理人生观问题”的有效方法。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译者游学德国波鸿大学哲学所时期,有幸前后会晤了《通论》的法译本导言和注释者保罗•利科和《通论》两版(1950,1976)的编者瓦尔特比麦尔和卡尔•舒曼。两位编者对胡塞尔经典均有深入钻研,成绩显著。然而译者也注意到一个一向不甚理解的西方学人间并不乏见的特点:对感兴趣的理论文本的读解兴趣及技术性深度与其个人理论倾向及偏好之间的分裂性。同为胡塞尔学研究者,两位西方专业学者的认识论观点却与译者相当不同。译者当然首先关注他们对胡塞尔经典本文的解释性成绩,即使他们的研究成绩主要是相关于文献学方面的。我当然也意识到他们与我对胡塞尔理论的兴趣根源本来就并不相同。至于我自1980年起即与之通信交往并曾多次助我在法国扩大学术交往机会的利科教授,则是在现象学、解释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方面最使我感觉彼此方向一致的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家。然而正是在此哲学观的最基本问题上,即形上学和本体论的“基础学”方面,利科固守的西方哲学本位立场,则是我没有并在符号学研究中对其特别要加以批评检讨者。就现象学界而言,大家甚至达到了在认识论和价值论(更不用说实践论)方面彼此分歧显著的地步。现在“胡塞尔著作集”头4部已译毕交稿,开始进行编辑,同时我们将在今年10月初“南京第十一届国际符号学大会”上,在此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安排“重读胡塞尔”计划的若干节目,特别是有关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哲学认识论对峙问题的国际性讨论,以促进中国和世界学界对人类理论思维大方向是非问题的讨论。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的学者之间,对于共同关注的具体西方哲学课题,在各自的重点、目的、方法的选择方面,也就会彼此歧异。
时当《通论》或《观念1》出版100周年前夕,在我们回顾和纵观百年来对胡塞尔理论的研究史时,尽管相关论述汗牛充栋,学者兴趣也日趋浓厚,应当说,总体而言,在“知其然”方面已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在“知其所以然”方面,今日也较半个世纪前更为深入;而在“知其所应然”(评价和前瞻)方面则仍然“乏善可陈”,因研究者背景不同,甚至“各说各话”。按照译者的理解,这一现象也是非常自然的:这相关于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理论正面临着大转折的前夕,连“哲学”的身份都还难以明确,何况对专门的哲学理论进行的评价呢?对于中文地区研究者来说,我们尚处于要努力先完成“知其然”的初级目的的阶段,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对以后两个较高研究阶段的背景和要求预先有所了解,以避免今后多走弯路。
关于胡塞尔理论以及现代西方理论的研究和翻译问题,译者过去已多有说明和建言。关于西方哲学名词的翻译问题,在此再补充一点并非不重要的意见:这就是译者应争取译名在各具体语境中的可流通性。为此当然首先应该遵守一个俗常原则:凡是哲学界已经相当有效流通的,就应该尽量采用,不要随意变换新译法。许多译名本身其实都是可有若干“同义词”的,但我们不应因此而经常自行“安全而方便地”更换译法,以示本译具有独到性。所谓译词的准确性或恰当性,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以往、现在和未来可能的约定俗成。读者对译词的理解往往不是直接连接于该译词的中文“本义”的,而是连接于其在西哲话语中的使用习惯的,此时如随意更换名词,特别是习见名词,就会无端造成混乱。译者本人在70年代末开始翻译理论文字时,记得都是尽量采用已在使用中的旧译词的,实在欠缺现成译名时才会另行杜撰,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个企图通过轻易置换译名来标新立异的意识。
在本著作集翻译系列中,译者将20世纪80年代翻译《观念1》(即《通论》)时编写的译名对照表,根据新的资料稍加整理后,纳入每卷中译本作为附录资料之一,读者需要时可以参照。这个译名对照表是译者自己采取的译名清单,当然并无主张其不容变通之意。
由于版权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放弃将著作原版中原编者的序言直接翻译后纳入中译本的想法。本著作集中《观念2》《观念3》两卷翻译根据的原本是由Marly Biemel编辑的出版于1952年的初版。我在湾区几家图书馆中未曾发现两书原版,不想后来在巴黎找到。2009年秋在开完西班牙国际符号学大会后决定去巴黎短暂停留购书。后来因不想再返回西班牙乘返程飞机回美,打算一方面体验一下由巴黎去伦敦的海底火车,另一方面可在伦敦改签直接回旧金山的班机。不想到伦敦后临时签票不成功,又发觉伦敦物价奇贵,遂于当晚重又原路赶回了巴黎北站曾多次旅宿的那家一星级小旅馆,不得不再在巴黎逗留两日。遂于次日上午先在圣米歇尔大街巴黎大学旁“学术书店”继续选购现象学方面的图书,中午在卢森堡公园对面麦当劳吃毕午餐。这才想到是否应该乘斜对面83路车再往高等社科院图书馆一行。到了该馆我才想到会不会能够在此借到在湾区未曾找到的《观念2》和《观念3》的原版书呢?结果如愿以偿。我于是在馆员教导机器如何使用后一口气将两卷书复印完毕带回了美国。版本的问题也就这样解决了。同时带回的有新购到的该两卷书的法译本和若干本近年来法国人研究胡塞尔学的专著。这些图书都在著作集翻译计划中发挥了作用。不想此次巴黎的购书行,还直接有助于本著作集的翻译计划的实行。
译者在撰写几篇著作集译序期间,适逢两年前预订的爱尔兰大学胡塞尔学家莫兰等编写的新著《胡塞尔词典》寄到,遂暂停各项工作先将词典通读完毕,一方面用以再次检视自己对名词理解的正误,另外并立即推荐出版社购买此书版权,准备亲自将其再行译出,以作为此“重读胡塞尔”计划工作的一个部分。此外,我也在准备译序撰写期间获得了法国出版社和杂志社对我翻译保罗•利科60年前一篇有关“《观念2》导读”长文之准译权,于是也随即将其译出,以作为著作集《观念2》中译本的附录。在此谨对PUF出版社和《形上学和道德学评论》杂志社表示感谢。
现在将著作集翻译中使用的胡塞尔的几部主要著作的简称表示如下:
三卷“观念”简称:《观念1》,《观念2》,《观念3》。其中《观念1》有时按照该书中译本译名也称作《通论》。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简称:《危机》。
《逻辑研究》第一卷可简称:《导论》。
《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六个“研究”划分,有时简称(例如):《第六逻辑研究》等。
译文中的符号使用基本上遵照原书体例。原书使用的括弧符号为“( )”。中译者增加的括弧符号则用“〔 〕”(多为相关原文词语)。对于中译文中少数带有较长定语的专门名词,为中文读者方便计,中译者仍特用符号“「 」”标示,以凸显其词义关系。
在筹划和进行著作集计划的前后诸阶段中,译者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室领导、学术出版中心杨宗元主任的积极支持。在编译过程中胡明峰先生和责任编辑吴冰华女士长期予以惠助,极尽辛劳,译者谨在此一并致谢。
李幼蒸
2012年3月8日于旧金山湾区
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逻辑理性批评研究(胡塞尔著作集 第1卷)
本书为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完整的重要经典之作,曾被作者称为自己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此书为《逻辑研究》出版二十余年之后作者再次专注于现象学和逻辑学关系的集大成之作,在其晚年一气呵成。全书分为导言、预备性思考以及两部分正文,共计107节,另附作者所加的三个附录。正文中两部分的标题为:“客观形式逻辑的结构和范围”和“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中译本根据重印的1929年原版译出,翻译过程中参考了本书著名法译本(译者为本书研究专家巴什拉)和胡塞尔弟子肯恩斯的著名英译本。
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1卷(胡塞尔著作集 第2卷)
本书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第一卷,俗称“观念1”,但实为在主题和论域两方面具有完整独立性的作品。本书始终被认为是“现象学”和“胡塞尔哲学”系统内的“第一书”,是胡塞尔“心学”的主要奠基之作;为胡塞尔自《逻辑研究》出版以来,多年反思准备后的“神来之笔”,即数周内一气呵成之作。由于在混沌心理和严密逻辑之间的杰出异质性交叉分析,本书成为20世纪哲学中的最重要哲学经典之一。
本书在20年前商务印书馆舒曼版中译本基础上,根据原版进行了全面复校和订正。全书分为四部分,包含:“本质和本质认识”,“现象学的基本思考”,“关于纯粹现象学的方法和问题”,以及“理性和现实”。本书中译本附录中有保罗•利科对其所译法译本而编写的解释性详注。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参照了该权威性法译本及两部英译本。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2卷(胡塞尔著作集 第3卷)
本书是《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第二卷,俗称“观念2”,为作者于《观念1》完成后立即接续完成的另一巨著,但因作者对此复杂主题的过高慎重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以遗著版问世。在现象学运动内,此书的影响力仅次于《观念1》和《逻辑研究》。全书分为三部分,包括:“物质自然的构成”,“动物自然的构成”,“精神世界的构成”;另有14则附录。
本书曾因其手稿对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产生过重大影响而著称。本书自出版后,特别是最近三十年以来,在欧美哲学界和人文科学界的影响有进一步扩增之势。本书中译本加附了保罗•利科为本书撰写的长篇导读。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参考了法译本和英译本。
现象学和科学基础——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第3卷(胡塞尔著作集 第4卷)
本书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三卷本的第三卷,俗称“观念3”。全书正文包括四章20节,四章标题为:“不同的实在区域”,“心理学和现象学之间的关系”,“现象学和本体论之间的关系”,以及“阐明的方法”。本书另外包括原编者附加的由作者撰写的四个重要附录。
本书内容根据作者在撰写三卷本“观念系列”计划时所完成的部分手稿编辑而成,虽然是有待继续展开的写作计划中最初完成的部分,但已显示了作者现象学哲学整体构思的基本方向,故始终受到现象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现在将本书作为三卷本“观念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另两卷同时纳入《胡塞尔著作集》出版,以期有助于读者对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整体的认识。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参照了法译本和英译本。
现象学心理学(胡塞尔著作集 第5卷)
本书由胡塞尔1925年夏季研究班有关“现象学心理学”基本讲稿和他于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所作的同样题为“现象学心理学”的讲稿组成。两部讲稿的内容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胡塞尔有关实验心理学、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学派和狄尔泰学派)、本质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诸不同“心理研究”类型的看法。
本书内容由于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本身的分析,极其有助于读者了解:胡塞尔从早期逻辑心理主义及《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克服,中经1907年大幅度偏转向心理学和主体性并将其先验现象学观念凝结于《通论》,其后一直到《笛卡尔沉思》与《危机》全过程中,他有关“心理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中的观点变化以及不同的分析重点。
经验与判断(胡塞尔著作集 第6卷)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本书是胡塞尔生前亲自订定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书可视为《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姊妹篇。《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讨论先验性论域课题,本书讨论经验性论域课题,两书共同构成了胡塞尔逻辑心理学的上下两层结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述谓判断的样态分析与前述谓判断的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本书论题的重点所在。 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机制不仅体现在意识层和判断逻辑域内,而且也体现在前意识层和前知觉、前认知、前意志的动机层内。意识层与前意识层的经验性互动关系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逻辑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五、第六逻辑研究(胡塞尔著作集 第7卷)
《逻辑研究》被公认为当代哲学最重要的“突破性”著作,它的影响不仅规定了当代许多著名哲学家的思维方向,而且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在《逻辑研究》第二卷中,作者将系统阐发现象学理论本身。第二卷第二部分的内容为“第六研究 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包括“第一篇 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以及综合的各个阶段”;“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第三篇 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三部分。
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待出版)
延伸阅读
现象学:一部历史的和批评的导论
【爱尔兰】德尔默•莫兰 著
本书为莫兰的代表作。莫兰根据几十年来的出版资料,对现象学运动中的五位德语代表哲学家(布伦塔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阿伦特)和四位法语代表哲学家(莱维纳、萨特、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丰富学术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清晰论述。本书出版后次年即荣获巴拉德现象学杰出著作奖,并成为西方各大学有关现象学研习的教学参考书。本书另一个特点是,除哲学家本人的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的论述之外,不仅对各相关理论提出批评性解读,而且附有关于哲学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细节描述,也因此增加了本书的吸引力。
胡塞尔词典
[爱尔兰]德尔默•莫兰 约瑟夫•科恩 著
《胡塞尔词典》是一部有关现象学奠基者胡塞尔思想世界的包罗全面并具可读性的导引手册。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参照基础上完成的此独特手册,涉及了胡塞尔的主要著作、观念和影响,对于往往令读者颇感艰涩的术语系统提供了清晰而具可读性的说明,为胡塞尔思想的中心论题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词典中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诸条目包括了胡塞尔著作中使用的一切关键术语及其主要著作的详细概要,也包括对胡塞尔产生过重要哲学影响的哲学家的条目,如布伦塔诺、休谟、狄尔泰、弗雷格和康德,以及受胡塞尔影响的哲学家的条目,如伽达默尔、海德格尔、莱维纳、萨特和梅洛-庞蒂。本词典对于任何研读胡塞尔、现象学或一般地研读现代欧洲哲学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十分理想的参考读物。
胡塞尔思想概论
[瑞士]鲁多夫•贝尔奈特 等 著
此书为数十种胡塞尔介绍书中,中译者认为较好者,因扣紧胡塞尔理论和概念本身,不是泛泛之论,对于中国读者理解胡塞尔艰涩思想帮助较大。现象学和胡塞尔著作虽然已多有出版,但专门者过于深奥,概论者过于简单。此书可谓“雅俗共赏”,译者深觉此书适宜于目前国内研究者和师生的需要。